浅谈近代流通机制币的样币

  • 浅谈近代流通机制币的样币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网络转载

浅谈近代流通机制币的样币

样币:字面理解即是作为参照样式的钱币。流通机制币样币:即图案样式与流通币一致的样币。既然图案与流通币一样,何以认定是样币?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提到样币,有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是凡见到精美的钱币一律称样币,或者样币打法、样币风格;第二种则相反,否定一切与流通币图案相同的样币,最多只是认可图案特殊的未发行的样币。笔者早年见过一个低血压患者,略微思索后恭喜他身体不错,因为现在血压低,以后就不容易犯高血压。后来才知低血压患者很容易变成高血压,根本原因是身体机能差,各项指标容易暴涨暴跌走极端。如果身体素质较高,各项指标就会保持在一个中庸平衡的状态而不容易游走于两端。所以大体可以认为,两种针锋相对的极端观点,其实源于同一种因素,就是对讨论的事物缺乏真正的认知。

事实上,早年以马定祥为代表的名家前辈们对流通机制币的样币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然而时至今日,机制币玩家群体(尤其是银币群体)对流通币样币的理解却远远达不到前辈们的水准。这可能令人略微吃惊,无奈却是事实。无特定意识、随发性的认知往往是模糊和碎片化的,想当然的成分较高。私下探讨时,不少玩家或认为古钱当然有样钱,但对机制币的流通式样币就表示难以理解了;或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流通近代币有样币很正常,因为外国比较专业。而中国近代的机器铸造比较落后,管理不标准,特殊国情导致不存在流通币的样币也是理所当然的。笔者不太理解这些想法,并且认为诸如此类的想法都是下意识的观点,没有经过深思细虑。

货币是一国之血液,自当有一套成熟完备的管理系统。货币的管理,从研发,试铸,上呈,审批,铸造和投放等必有一个大体规范的流程,这个流程不会因为铸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古钱的铸造方式是翻砂热铸,机制币则是模具冷压。在货币管理的流程中,铸造方式改变只是一种微小的改变,对货币管理流程无法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如同一个果园,以前的灌溉是引用地下水,现在改为引用河水,灌溉方式确实变了,但不会影响果园其他的生产流程,如嫁接、采摘和运输等。简言之,清代的货币管理流程诸如上呈和审批等环节,不会因为货币的铸造从翻砂热铸变为机器冷压而发生变化。所以,既然古钱存在上呈的样钱,机制币就一定存在,盖传承所在。这点可以从清代大臣的奏折中得到验证,上呈古钱和上呈银币的奏折其表述方式是相似的。再者,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机器大生产虽然源于资本主义的欧洲,但其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不会因为移植到自然经济的中国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就样币而言,欧洲需要铸造样币来建立标准(详细见下),中国也需要,因为铸造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笔者以为,研究事物最好从不相关的多个角度出发,最优结果是某个结论能够从多个角度得到印证,次优则是无法在多个角度上得到印证,但至少在两个角度上能得到印证。得到印证的角度越多,说服力越强。对于样币,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1,铸造学;2,史学;3,钱币学本身。其他角度如名家旧藏兼心得、成系列的套币等并非特别普遍的角度,大多样币并不具备在这些角度得到印证的条件,而一旦在这些角度得到印证,说服力是极强的。本文重在对呈样币的研究,主要依据(角度)就是铸造学,其他角度作为佐证。

铸造学:研究机器和模具铸造是研究机制币的根本,如同研究古钱,如果对雕母、母钱以及翻砂工艺缺乏足够的认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真知灼见。机制币产生于钢模,钢模又辗转源于原模(祖模);类似古钱产生于母钱,母钱又源于雕母。在古钱领域,雕母和母钱本身就是玩家收藏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存在一些对古钱铸造相当精通的玩家。当群体的认知提升到一定水准,自然会不约而同地得出相似的概念性认知,或者说某些概念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当前古钱领域对样钱的认知是比较成熟的。机制币则不然,因为似乎没有多少人对收藏钢模有多大兴趣,或者说钢模本身太难得到,导致群体很少有人去研究机制币的源头。既无来龙,则必无去脉,所以当前对机制币样币的概念性认知是远远落后于古钱群体的。这并非古钱群体和机制币群体的素质差异,实在是客观情况不同所导致的。

史学:在很多人看来,历史背景可能不太重要,早年笔者也有类似想法。以前以为钱币实物就是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因为实物不会说谎。而历史背景为人所写,掺杂主观太多。再者,庞大的历史背景和手上的小钱币实在无法产生太多联系,所以索性摒弃一些历史背景,只研究实物本身。类似于只研究股票的技术面,而不研究基本面。现在反思,这是因为经验和眼界还未达到一定水准,当有足够多的问题无法仅仅通过研究实物而解决后,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涌向历史背景。事实证明,历史背景不可或缺,尤其是大臣奏折这类一手资料。就样币而言,经常可以看到清代某些大臣上呈样币给皇帝的奏折,此类奏折并不在少数。有些连样币的铸造过程也要描述一下,以及上呈的样币数量种类和优劣点比较,这些都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对钱币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笔者查阅这些奏折,所获颇丰。根据其他角度得出的一些结论,可以在历史资料中得到验证,也是一件颇为开心的事。

钱币学:品相、版式、稀少度、价格评估和对评级规则的把握等因素每天都闪现在玩家的脑中,很多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对于样币的鉴别,版式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假设在其他角度都推测某币可能为样币时,如果发现其版式也和流通币有所不同,则有极大概率认定此币为样币。所以,如果缺乏对版式的认知,就相当于少了一项重要的武器。

笔者相信,发自内心喜好,有知识有情怀的玩家,经过长久的实践,一定会进化到流通币样币的领域,并以此为极大乐趣。当前国际钱币的研究状况,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不待言,即使是东南亚等小国都对流通机制币的样币有着系统成熟的认知,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没有理由继续对此毫无概念。笔者历经多年的钱币交易和收藏,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眼界的开阔,不由自主地将大部分兴趣集中在流通机制币的样币上。经过日循月进的研究探索,从名家前辈的旧藏体系和标注中,惊奇发现其实名家前辈们早已研究透彻,只不过没有留下详细的论述性文字和书籍而已。但他们留下了若干珍贵的实物和简单标注,所以传承依然存在---实物就是最好的传承!